国家卫生健康委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进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这项工作已经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医防融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11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为主线,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波,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刘胜利,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发武出席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主持。
图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进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聂春雷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山西、浙江2省,其他省份567个县(市、区,下同),共754个县为试点县,2021年,又增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试点省。两年来,试点地区立足“强县域、强基层”,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政策制度不断完善 医共体建设形成共识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制订印发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指导方案、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等,明确了13项重点任务、11条评判标准、26条监测评价指标。
二是强力组织推动。召开推进会,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组织开展政策培训,讲解政策核心内容。组建专家组,建立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三是试点地区先行先试。29个省份制订了省级医共体建设文件,山西、浙江由省人大立法出台地方法规;安徽、江西等8个省份以党委政府名义印发;山东、河南等7个省份纳入对地方党政领导考核内容。2020年,754个试点县中,符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标准的达到535个,占比71%。
四是地方医共体建设提速扩面。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基础上,安徽、河南、广东、宁夏、新疆等省份已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工作;海南、西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筹备全面推动。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组建县域医共体4028个。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大部分省份已经取得共识,呈现全面推开的趋势。
部门协同发力 “四个共同体”格局不断深化
一是夯实“责任共同体”。93%的试点县成立了党委政府牵头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党委政府领导作用进一步强化。87%的试点县医共体拥有自主决策权,责权利关系更加清晰。
二是落实“管理共同体”。75%的试点县落实人员统一管理,72%的试点县开展了药品统一管理,县域卫生人力统筹使用力度增强,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更加高效。
三是打造“服务共同体”。87%的试点县落实双向转诊标准和规范,76%的试点县落实信息互联互通,分级诊疗基础更加夯实。
四是形成“利益共同体”。65%的试点县落实收入统一管理和开展医保统筹管理改革探索,部门协同作用更加紧密。两年来,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医共体具体执行运作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管理模式基本建立。
县域整体服务效能提高 促进分级诊疗效果明显
一是立足“强县域”,促进患者回流和资源下沉。2020年,医共体牵头医院进一步做强专科,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42%,比2019年提高约3.5个百分点。试点地区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78%,县域内就诊率90%,分别比2019年提高了2.5个和6个百分点,与同期非试点县患者持续外流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重点“强基层”,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2020年,医共体牵头医院平均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4个,比2019年增加1.9项。试点地区基层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下降趋势整体出现逆转,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慢病患者基层管理率达到55%和77%,比2019年分别提高约2.3个和2.2个百分点。比同期非试点县和未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医共体基层业务量占比更加符合政策预期。
三是促进分级诊疗,医保资金使用效能提升、群众负担减轻。随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总医疗收入的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从2019年的63.0%和64.5%提高到2020年的66.8%和70.7%。县域医保基金回流显著,县域内支出率从2019年的64.8%提升到2020年的65.8%。通过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激励机制,医共体将更多工作转向健康管理,试点地区参保居民住院率从2019年的24%下降至2020年的15%,医保实际报销比提高到61.2%,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减轻。
张波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山西省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坚持先行先试,实施了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通过体制的破旧立新,走出一条强基层的新路子。这项改革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同一项改革。山西省于2016年起步,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点上突破,面上全覆盖”,能够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以下四大优势和特点:
一是高位推动、全省覆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真抓实干,高位推动;各市县书记、市长、县长积极跟进,当好“施工队长”,使改革得以全面推广。
二是体制重塑、机制创新。将县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实行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同时,改革人事编制管理、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三是“三医联动”、防治结合。实行价格动态调整;将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给医疗集团,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管理;县乡两级的药品耗材供应实行“五统一”管理。医疗集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并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融入医疗集团,实行“一兼两管三统一”管理模式。
四是强化基层,提升能力。一体化改革盘活了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中医药服务,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落实;畅通了双向转诊通道,方便了老百姓家门口看病就医。
朱晓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
医保是医共体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围绕群众看病难、看病烦,医保部门从“强基层、建机制”入手,创新改革思路,共破改革难题。
2019年,宁波市出台《推进县域医共体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总额预算管理,确定了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原则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使用原则为“总额预算、按月预拨、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实行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按项目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2020年,宁波市还实行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DRGs点数付费暂行办法。同时,把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总额预算全部打包下达给医共体,允许医共体自主、合理分配,并将医保结余资金的一部分纳入医共体建设“资金池”,倒逼医共体成员单位主动控制医疗费用,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到基层首诊、基层诊疗,切实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此外,医保还对县域医共体的门诊预算总额增长系数设定和周转金拨付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职工医保年增长率为10%,居民医保年增长率为5%,周转金拨付由原一个月金额调整到二个月的金额,给予医共体更多的资金调配空间。
这样一来,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医共体更愿意主动下沉资源,也促使管理更加精准有为,真正实现了利益与责任的共同体。2020年度,鄞州人民医院和鄞州区第二医院2家医共体合计留用金额达1.23亿元。
刘胜利 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的期盼是推进全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的根本动力。为此,周口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党政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市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县级落实”的推进机制,把医共体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制订了“53211”工作模式,即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改革资金投入、分配、激励三项政策;建好互联网医院、医共体健康信息管理两个平台;实施一项信息化支撑工程;建立一个以医共体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市级统筹、市县联动、数字赋能、分级诊疗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周口样板”。
以周口市郸城县为例,它被国务院表彰为2019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如今,郸城县乡乡都有中医馆、村村都有中医室,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小医院形成大整体、大整体构成大服务,大服务撬动同仁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同仁堂的道地中药。
此外,项城市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完成信息对接,实现一键呼叫,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手段,保证了救治的黄金时间,今年挽救了41名心梗患者的生命,避免了53名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发生。其中一个乡镇卫生院接诊的患者,从上报危急情况到转入县医院导管室开始手术,仅用时47分钟。这些都是群众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杨发武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
濉溪县人民医院着重从“科学评价、利益共享、医防融合、人员激励”方面入手,建立完善四个机制,加大考评和激励力度。
一是建立三级管理、分层考核的“1+2+N”科学评价机制。即县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对2个牵头医院,2个牵头医院对N个卫生院,卫生院对N个村卫生室进行评价考核,通过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加大规范化管理,提升专业化能力。
二是建立三级分配、利益共享的医保基金使用机制。将医保基金打包给医共体,结余按6:3:1比例进行三级分配。2021年,试点门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城乡居民常见慢性病医保支付费用由卫生院按人头包干使用,结余按照县乡村2:5:3比例留用,鼓励卫生院、卫生室加强慢病和健康管理,发挥好“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三是建立协同管理、资源整合的医防融合运行机制。成立基本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协同医共体牵头医院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统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综合执法大队协同落实医防融合工作。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四是建立绩效评价、运营奖补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出台系列文件,明确评价和补助标准,对会诊手术、驻点帮扶、签约服务的医生给予补助,为镇村医疗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建立医共体运营奖补专项资金,用于下沉医务人员奖励补助和分院院长奖励性绩效等。
文并图:本报记者 侯杰
编辑:李艺菲
校对:耿静
审核:叶冬
2021-12-01
2021-11-30
2021-11-30
2021-11-29
2021-11-26